12月3日—5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8届全球年会在广州南沙举办。此次会议以“全球挑战下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变革、合作”为主题。
2021年疫情持续演化,对世界经济、社会、生活均造成巨大影响。全球供应链受阻,国际能源、食品和资产价格高企,通胀压力上升,都为经济复苏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在此种情况下,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将如何建设?三天时间里,全球财经领导者、商界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展开讨论,在碰撞中擦出思想火花。
未来经济将有五个新特征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
“我们的世界正在经历各种振动,除了经济的振动,还有其他领域的振动。经济复苏在不同的国家中非常不平衡。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有8900万人口会重新回到极端贫困的境地,这是我们亚太经社委员会的数据。”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亚太经社委员会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表示,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十分明显,虽然全球复苏在2021年仍在继续,但是现在遇到越来越多逆势,同时也有一些非常明显的断层,最新预计全球2021年的增长为5.9%。她认为经济复苏的速率在各地有着很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复苏是相当快的。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下,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认为,新发展格局中,以内循环为主,至少意味着未来经济运行将会有五个新特征:我国将形成更具韧性、更有质量效益和更加安全的工业体系;从高度依赖外循环国际市场转向更多依赖内循环国内市场、依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由追求产品市场高效流通为主转向追求要素市场更高效率配置转变;科技自立自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将更加顺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GDP的占比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内卷’‘躺平’,而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要形成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黄奇帆说。
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国务院参事汤敏则认为,推进新发展格局可让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产业链、供应链向西部地区转移,还要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和新零售模式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有观点认为,一些供应链被外国大公司牢牢掌握,部分国家还要对从中国转移产业链的行为进行补助。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
对于这一问题,汤敏以位于广州的SHEIN(希音)公司为例,指出企业如果能像SHEIN(希音)一样,把生产链、销售链和品牌掌握在自己手中,特别是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网红带货这些新零售、新模式,传统的服装业也可以打开巨大的市场。
“短短的几年里头,我们也看到了信心,也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新希望。”汤敏说。
大湾区要注重城际公共交通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想要成为国际金融枢纽,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应该迈出更大的步伐。”在IFF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看来,从国际化程度上看,香港和澳门有优势,特别是从港澳的市场经济的惯例和制度上来讲,很多做法和国际对接得更为紧密,大湾区要利用好这一点。
中国已经正式加入RCEP,正在申请加入CPTPP。有观点认为,加入CPTPP的影响或将比加入WTO的影响更加深刻。祝宪也认为,大湾区应抓住RCEP、CPTPP的机遇,提前布局,在制度性开放上迈开更大步伐,要进行主动性的改革。
“香港市场长期获得国际投资者认同,怎么样用好特别是香港股票市场和其他基金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机遇。”IFF的副理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原司长梁锦松也表示,大湾区应该创新利用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在考虑批准SPAC,未来或许可迎来更多内地公司到香港来融资,加之利用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等,将国内金融市场和香港接轨,从而有利于国内的经济金融资产和全球接轨。
梁锦松提到,全球疫情让生命科技发展加速,要考虑怎样联合去吸引、聚集全球的生物科技的人才到大湾区,也要利用香港吸引国际的资金,在深圳吸引国内上市企业,共同聚合资源参与大湾区生命科技产业发展。
今年,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方案重磅发布,标志着横琴、前海开发开放再提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在IFF副理事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经财司原司长梁维特看来,“横琴方案”明确指出,发展现代金融产业是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重要抓手,将充分发挥澳门对接葡语国家的窗口作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而“前海方案”也提到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将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在前海合作区落地实施。两套方案将共同助力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开局起步,横琴深合区将为我国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试验田的作用。”梁维特认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之于我国而言,是风险可控、试错成本较低的区域,如果新发展模式于此被证明具有可行性,就能迅速扩大到整个大湾区,服务国家战略。
在金融之外,祝宪还特别提到,“大都市群”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大湾区应大力发展各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争取实现大湾区都市群工作生活一体化建设。
“我几次来广州,广州和佛山为什么一体化?就是因为有了公共交通,你可以住在佛山到广州上班。”祝宪建议,如果大湾区能做更多类似规划,让人在一线城市工作,在离工作地不远的都市圈居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大湾区。对此,大湾区更要注重城市间的公共交通建设。
推动粤港澳金融深度融合发展
在共建国际金融枢纽过程中,广州将如何发力?
“广州金融业比如说小额贷款等做得比较好。我们怎么样根据市场,根据大湾区产业发展需要来设计金融产品、金融模式,这个非常重要。”汤敏认为,虽然对比北京、上海,广州金融发展相对较弱,但从大湾区的角度来看,港澳金融实力强劲,可以通过这种互补来推动广州金融的发展。
据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邱亿通介绍,广州市《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行动方案》66条措施,其中47条已完全落地或正在推进。
“加强粤港澳金融合作,推动粤港澳三地金融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畅通经济‘血脉’,对于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意义重大。”邱亿通说,广州将在推进重点项目和平台建设、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大湾区绿色金融等互联互通、粤港澳金融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发力,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取得新突破。
今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邱亿通表示,广州将支持建设完善广州期货市场及配套期货产业链,打造风险管理中心。
“落地广州,落地南沙,广州期货交易所非常愿意,也应该主动融入大湾区的建设,我们要跟深交所和港交所共同搭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枢纽建设的三个极点,来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据广州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丽红介绍,广州期货交易所首批品种有两个备选的产品,第一个是工业硅,主要是跟新能源、光伏发电有关的产品;第二个是叫综合商品指数期货。这两个产品将填补中国期货市场产品上的空白,正在加快研究。
作为会议的举办地,与会专家也看到了南沙的机遇。
梁维特认为,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和相向企业往来的过程中应该大有可为。具体可考虑结合澳门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定位,建立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服务体系,为双方地区企业走向对方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助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观点
国际金融论坛(IFF)大会主席
周小川:
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品迫在眉睫
当前弥合疫苗接种的鸿沟,推动疫苗作为全球公共品,尽快提升疫苗全球可得性和接种率,是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如何保持全球供应链畅通和有韧性,保证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平稳推出,保护全球经济迈向持续稳定复苏,正在考验着全球,尤其是主要经济体和经济政策的制定者。
在全球共同应对的任务清单上,还有诸多项目需要持续加倍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上需要全球共同携手,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及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IFF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
大湾区将形成具有全球经济力的产业链集群
通过扩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在那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形成一批空间下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万亿级的具有全球经济力的产业链集群。
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头部的企业不仅要占据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还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加有力的位置。与此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会致力于专精特新,努力成为嵌入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记者吴雨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