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高校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捷报频传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2021-09-27 07:58:48

每一天,都有不少科技成果在高校实验室诞生,标记着科技创新前进的足迹。然而,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道“死亡谷”,导致大量高校专利成果无法走向市场。

如今,河南正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以高校实验室为代表的众多科研机构,该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跨越这道“死亡谷”,攀上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更高峰?有人正走在探索的路上。

成绩: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创新高

几天,我省几所高校重点实验室在成果转化上捷报频传。

郑州大学进行了一场签约。该校河南省先进尼龙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长碳链及耐高温尼龙生产技术”以4000万元进行专利技术转让,产品将助力解决我国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光纤通信等领域工程材料的“卡脖子”难题;

河南大学登上了一张榜单。该校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耐低温钛酸锂电池”相关技术入选我省2021年“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类榜单,预计可创造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再过几天,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将“牵手”隆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对方计划投资1000万元,供实验室研发抗强、寿命长的玉米新品种,为种业公司和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评判成果转化成绩如何,技术合同成交额是一项重要指标。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年来我省技术交易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十三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达7倍以上。今年上半年,我省签订技术合同5489项,成交额236.64亿元,同比增长313.48%,其中不少都来自高校科研机构。

破题:提高成果转化率,中试是关键

我省高校实验室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但仍有更多科研成果难以向市场转化。难在哪?

“有提供方,有需求方,缺的是把高校和企业有效衔接的桥梁。”河南大学教授、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经纬说。

长年从事应用基础研究,身在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一线的他,十分清楚这背后的酸甜苦辣。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他所在的研究中心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备阶段,很多高校缺少这样的台,成果就难以转化。”张经纬说,纳米中心成果转化率高得益于专门搭建的中试基地,各类技术和产品可反复进行投产前的试验。除了能解决技术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也是在进行市场探索——产品如何定价,市场容量多大,一“试”便知。

有些技术和产品中试过程很漫长,有的甚至要历经数年,而且还很“烧钱”。张经纬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高校科研成果突出,但经费紧张;企业注重效益,也不愿承担中试风险,不敢贸然投资

纳米中心就曾面临这种情况。团队拿到一笔1000多万元的成果转化资金,原本可以按政策奖励给科研人员,但为了后续的科研攻关,在团队带头人张治军教授的带动下,大家纷纷放弃奖励,把这笔钱大部分又投入后续项目的中试研发环节。

“这也是科研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张经纬笑道。他有个愿望,也代表了广大高校科研人员的心声:“希望政府未来不断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比如增加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的建设,并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对高校和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的渠道等。”

9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新闻发布会,提出我省将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建立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张经纬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

记者手记

纵观全国,为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各省市纷纷出招:

陕西培育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经理人,帮助手握成果的科研人员和急需技术的企业建立有效对接;重庆建起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集“技术经理人”“风投机构”“孵化器”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上海则直接在20多家高校内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未来的河南将更快筑起创新高峰。(记者 师喆 史晓琪)

最近更新